光明日報:“國家脊梁”更堅強
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(qi)(qi)業中,中央企(qi)(qi)業已有(you)38家上榜。在關系(xi)國家安全和國民經(jing)濟(ji)命(ming)脈的重(zhong)要行業和關鍵領域,一(yi)大(da)(da)批富(fu)有(you)活力(li)的國有(you)和國有(you)控股企(qi)(qi)業脫穎而出;在戰(zhan)勝重(zhong)大(da)(da)自然災害和應(ying)對國際金融危(wei)機的過程中,公有(you)制經(jing)濟(ji)集(ji)中力(li)量(liang)辦大(da)(da)事的優勢進一(yi)步凸顯(xian)。
我國是(shi)社會(hui)主義(yi)國家,堅持改革的(de)社會(hui)主義(yi)方(fang)向,要維護最(zui)廣(guang)大人民(min)的(de)根本利益,就必須毫不動(dong)搖地鞏固和(he)發展公有(you)制經濟。正(zheng)是(shi)堅持這(zhe)個“毫不動(dong)搖”,我們果(guo)斷(duan)調(diao)整(zheng)國有(you)經濟戰略布(bu)(bu)局,不斷(duan)探索公有(you)制的(de)有(you)效實現(xian)形式,通過改革重組和(he)布(bu)(bu)局調(diao)整(zheng),公有(you)制經濟活(huo)力(li)不斷(duan)增強,國有(you)資產總量不斷(duan)增加。
如今,公(gong)有(you)(you)制經濟已經成為(wei)自(zi)主創新(xin)“排頭兵”、重(zhong)大(da)工程“頂梁柱”、社(she)會(hui)責任“主心骨”、走出國(guo)(guo)門“探路者”。改(gai)革與探索的過程并非一帆風(feng)順。1993年(nian),十四屆三中全會(hui)明(ming)確(que)指(zhi)出國(guo)(guo)企(qi)改(gai)革的方向(xiang)是建立現代企(qi)業(ye)制度,國(guo)(guo)有(you)(you)企(qi)業(ye)開始真正進入市場(chang)參(can)與競(jing)爭。然(ran)而(er),由于社(she)會(hui)負擔重(zhong)、歷史包袱多、企(qi)業(ye)冗(rong)員嚴重(zhong)等諸多問題(ti)的困(kun)(kun)擾,國(guo)(guo)企(qi)一度舉(ju)步維艱。在(zai)最困(kun)(kun)難的1998年(nian),5.8萬(wan)戶國(guo)(guo)有(you)(you)企(qi)業(ye)中有(you)(you)三分之二以上虧損,國(guo)(guo)有(you)(you)及國(guo)(guo)有(you)(you)控股(gu)虧損企(qi)業(ye)虧損額近千億元。
2002年黨的十六大后,國企改革進入了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新階段,開始解決制約國企改革發展的體制性矛盾。2003年,為解決多年存在的國有企業多頭管理、責任不落實的問題,國務院國資委成立,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。通過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,如業績考核制度等,企業內在的發展活力被大大激發。自國資委成立以來,央企的數量不斷減少,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卻大大增強。2002年到2011年,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從7.13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;營業收入從3.36萬億元增加到20.2萬億元。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在短短十幾年中發生,關鍵是靠改革。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探索,中國國企浴火重生,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舞臺上,展示出“國家脊梁”的風采。
(本文(wen)章摘自7月12日(ri)《 光(guang)明日(ri)報 》 )
- 上一篇:經濟日報: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
- 下一篇:沒有異味的石化工廠





